初讀余秋雨,大約是在初二的校園,頗為其中投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情所感動。甚至此后相當深遠的改變了我的讀書取向和對歷史思考的角度。
我從來沒有把余秋雨當作名人,更沒有把他當作崇拜的偶像,我只是把他當作一位長者,一位學多識廣的長者。就像對待平常所有的長者一樣,關系是對等的。
我印象的余秋雨是一個風光無限,又肩負沉重的文化使命,深情款款地叩問家國與歷史的學者,以前總認為他是一個只會用酸溜溜的華麗的辭藻去硬扣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的偽學者。可如今對他的印象因為叫作《文化苦旅》的書改變了。后來,當我偶然看到《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時,對他的一切偏見全部化為烏有。再后來又讀了一部歷史紀實和懸疑推理完美融合的一部新作——《空島》。這部作品跟以往作品相比,這部小說的故事更為純粹,是絕對的小說。他用敘事的方式,以歷史紀實的手法,將一個充滿懸疑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對于平時就比較喜歡看懸疑小說的我來說,這部《空島》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一次有幸見到余秋雨本人,他給我的印象再次發生了變化,大方、也可以用“可愛”來形容,因為我給他拍了一張照片,余先生得知后說:“讓我看一下,帥不帥”。后來我拿給他看了,他笑著說道:“還挺帥”。他笑起來像個孩子,很燦爛,也很有趣,逗樂了我們一幫年輕人。這樣可愛的長者,有誰會不喜歡呢,喜歡他的文字、學識、更喜歡他的“可愛”。雖然那次接觸的時間很短,但余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使人能永遠的記住他,記住他的許多話語。
在文化面前沒有老師,所以我不想稱他為“老師”,“老師”這個詞已經被人叫濫,貶值了。我更想稱余秋雨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