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是一個響徹中國文壇的名字。
初見是在課本上,讀著晦澀悠揚的文字,琢摸著課后題目中的中心思想,幼小的心靈里感嘆,中國的語言真是博大精深,為什么每個字我都認識,可是我卻讀不懂意思。
再見是在中央電視臺上,看央視的青年歌手大賽,其實歌手唱得好不好基本感覺不出來,能送到這個平臺上的肯定都是出類拔萃的,最喜歡的環節是文化樂理知識的部分,感覺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隔著電視屏幕,看著坐在桌子后邊對選手各種問題侃侃而談的余秋雨老師,心里不由得敬佩,怪不得找他來當評委呢,無論什么樣的題目,他都能點評解析一番,旁征博引給你說說前因后果,讓你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于是對余秋雨這個形象在心里鮮活起來了,能寫出很生動優美的文字,知道很多很多的事。
最近讀了余秋雨的新作《空島》,突然體會了這種文字是在給你一種意境,可能這是一種大家的寫作風格,也是他的魅力。《空島》明明是一部懸疑小說,且節奏很緊湊,故事情節揪著你的心,煽動者你的閱讀渴望,讓你不停的去探究后面究竟怎么樣,可是文字感受卻是松松散散,慵懶的,仿佛在溫泉中浸泡的舒服,讓你無比的愜意到一個手指都不想動,于是意境的恬淡便與內容的懸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一種非常棒的閱讀體驗,以前讀懸疑小說,讀到最后往往會長長的松一口氣,因為你的身心在這過程中都是緊繃的,讀余老師的《空島》,讀完只會弱弱的嘆一口氣,合上,會心一笑。仿佛明白了什么,又仿佛失去了什么,千絲萬縷在心中,卻不知如何明述。大師就是大師,不容置疑!
所以,空島之空,無以言表。所謂終點,無非如此。